三嶺山森林公園湖光巖景區(qū)的伯勞鳥
最近熱播的諜戰(zhàn)劇《暗夜與黎明》中由老戲骨王志文飾演的特務鄭蘭亭代號:伯勞,取自伯勞鳥。這種鳥被稱為"屠夫鳥",而鄭蘭亭這個角色可謂是陰險狡猾、老謀深算、手段毒辣,恰恰體現這鳥的兇殘本性。
伯勞鳥個體不大,但其喙粗厚而強壯,尖端具鉤,似猛禽,嘴須較發(fā)達,腳強健,爪銳利,性情兇猛,素有鳥界“小猛禽”之稱,是雀形目中典型的肉食性鳥類,食物以昆蟲和小型兩棲爬行類為主。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蟲、蜥蜴、鼠和小鳥,會將捕獲的餌物穿掛在荊刺上,正如人類將肉掛在肉鉤上,故又名“屠夫鳥”。
伯勞領域性甚強,特別是繁殖期間,常常保衛(wèi)自己的領域而驅趕入侵者。
伯勞雖然生性兇殘,但也有“被騙”的故事:話說,每年春天產卵季節(jié),雄性布谷鳥故意和雌伯勞打架,引走雌伯勞,而雌布谷鳥趁雌伯勞離巢的空當,趕緊鉆進伯勞巢里產蛋,為了防止自己的卵被伯勞踢出去,布谷鳥一般會將卵分別混在多個伯勞窩里,就這樣伯勞鳥稀里糊涂地“被騙”為布谷鳥孵養(yǎng)了孩子。因為布谷鳥的體型比伯勞鳥大數倍,所以就出現了“幼崽”比“父母”大個,卻仍然要被喂養(yǎng)的現象。
伯勞除青藏高原腹地以外,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,主要棲息于低山、平原和荒漠的林緣、疏林和灌叢,多數種類具遷徙性。
在湛江地區(qū)屬于留鳥,我們三嶺山森林公園和湖光巖景區(qū)很常見,多數是棕背伯勞。
棕背伯勞屬于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,英文名:Long-tailed Shrike,拉丁學名:Lanius schach,身長:20-25厘米,體重:33-53克。外形特征上,成鳥的額頭、眼紋、兩翼和尾巴都是黑色的,明顯特點就是帶個黑眼罩。頭頂和頸背灰色或者灰黑色,背、腰及體側呈紅褐色;頦、喉、胸和腹中心部位是白色的,翼也有一個明顯的白色斑點,尾羽較長。雄雌同色或者差異較小,體色多以灰色、黑色、白色和紅棕色為主。
雖然是鳴禽,但是叫聲卻不那么悅耳,多數叫聲是粗啞刺耳的尖叫或者是顫抖的鳴叫。
據湛江市愛鳥協(xié)會程立會長介紹,伯勞在鳴叫方面還有個特長:它們是“模仿大師”,會模仿多種雀鳥的婉轉叫聲,甚至可以模仿警報器的聲音。
棕背伯勞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(IUCN) 2016年 ver 3.1——無危(LC)。列入中國國家林業(yè)局2000年8月1日發(fā)布的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》(第382項)。
一直以來,我國文學作品中關于伯勞的記載并不少見:《詩經》中有“七月鳴鵙”之句,鵙就是伯勞(鵙-jú);南北朝詩人蕭衍在《東飛伯勞歌》中曾寫:“東飛伯勞西飛燕,黃姑織女時相見。”據說,“勞燕分飛”也是由此而來;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中就有這樣的句子:“他曲未通,我意已通,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?!痹趥鹘y(tǒng)詩歌中各自飛的伯勞和燕子,組合在一起,成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。
關于“伯勞”一名的由來,有一個傳說和賢臣尹吉甫有關,尹吉甫是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,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,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的采風者、編纂者,被尊稱為中華詩祖。傳說,伯勞鳥名由“伯奇勞乎”一語而得。相傳尹吉甫聽信繼室饞言,誤殺了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。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只對他啾啾而鳴的鳥,尹吉甫認為這是他兒子伯奇魂魄所化,于是就說︰“伯奇勞乎?是吾子,棲吾輿;非吾子,飛勿居?!保ā安嫘量鄦??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過來停在我的馬車上,如果不是,就趕快飛走”)話音未落,這只鳥就真的停在馬車上;回到家后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,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,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,以安慰伯奇。故事雖然離譜,但是這只小鳥因為“伯奇勞乎”而得名“伯勞”。